Friday, July 16, 2010

新加坡金融中心(CBD)






新加坡的金融中心(CBD)位于Shenton Way, Robinson Rd.,Cecil St.,Battery Rd.,是水边林立的几座摩天大楼。新加坡虽然是小国家,但是它的金融非常发达,看这几座气势的摩天大楼就可以窥探一二了。夜晚的金融中心非常热闹,灯火通明。金融中心附近还有一些雕塑。

新加坡金融中心三步曲:
1965年刚刚独立的新加坡,身处波诡云谲的地缘要冲,面临内忧外患,如何定位和发展是新加坡管理当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温斯敏博士(新加坡当时的经济顾问)与范伊厄宁(时任美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副总裁)的一次谈话却给予了新加坡一次历史性的启迪:凭借自己的地缘优势,打造自己的政治经济优势,让新加坡成为置于旧金山和苏黎世二者之间的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在旧金山闭市之前接手,自己闭市时再把金融交易活动转交苏黎世,从而使得银行和金融活动第一次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地运作。在这一启迪下,新加坡开始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之路。

起步~建立亚洲美元市场:
一个城市或地区要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如大量的高端金融人才、宽松的制度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具有良好的外部网络效应、完全同等的国民待遇、政府运作的高效率、合理的企业税制度、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等。然而,当时刚刚独立不久的新加坡仍然处于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国外那些金融寡头们对于新加坡能否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完全同等的国民待遇、合理的企业税制度、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以及一群高端且适应力强的专业人才怀有疑问,同时对新加坡货币局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监管银行业的能力也缺乏信心。在这些质疑声中,新加坡开始积极发展金融业。考虑到当时西方跨国公司的投资重点开始向东南亚转移,美国银行业为了规避美国政府限制资金外流紧缩措施,正在策划在亚太地区设立离岸金融中心。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开始引进一些大的外国银行。  

1968年10月1日,新加坡政府允许美洲银行新加坡分行在银行内部设立一个亚洲货币经营单位(AsianCurrencyUnit,简称ACU),以欧洲货币市场同样的方式接受非居民的外国货币存款,为非居民提供外汇交易以及资金借贷等各项业务。  

自此,亚洲美元市场产生并逐步发展,这成为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诞生的标志。为了建立亚洲美元市场,吸引更多银行加入ACU的经营,新加坡政府除了采取一系列财政奖励措施外,1968年还取消了亚洲美元市场的外汇管制。1972年开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又取消了20%的存款流动准备。1972年还首次涉足国际银团贷款,以分散马克、英镑、加元、法郎、日元等10多种硬通货的离岸资金流向的风险。  

伴随着亚洲美元市场的迅速发展,亚洲美元债券也开始兴起。为了加快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新加坡政府自1976年开始加快了金融改革步伐。1976年6月放宽外汇管制,与东盟各国自由通汇,允许东盟各国在其境内发行证券,并给予更多的税务优惠;1977年ACU的利得税从40%下调到10%;1978年6月1日全面开放外汇市场,取消外汇管制,以吸引外资银行到新加坡设立ACU,从事离岸金融业务;1981年,允许ACU通过货币互换安排获得新加坡元;1984年,亚洲第一家金融期货交易所———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成立,该交易所一经建立就成为全球最具有进攻性的交易所:1986年抢先大阪交易所两年推出日225指数期货,1997年抢先推出摩根台指期货,1998年推出摩根(MSCI)香港指数期货,2006年推出全球第一个中国内地股票为标的的股指期货———新加坡新华富时中国A50股票指数期货;1990年6月,外国人持有新加坡本地银行股权限制由20%提高到40%;1992年8月放宽离岸银行的新元贷款额度限制,其上限由原来的5000万新元提高到7000万新元。这些措施均加快了新加坡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步伐和进程。

发展~改革银行、基金业:
伴随着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的实施,新加坡金融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新加坡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业成为新加坡经济腾飞的主推动力。新加坡获得的巨大成就在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同时,也被东南亚其他国家所纷纷效仿,这些国家为了迎头赶上经济腾飞的快车,纷纷推出更加优惠的政策,竞相快速发展金融业。尤其是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为克服金融危机纷纷选择了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金融改革政策,从而影响到新加坡离岸金融的进一步拓展。  

为应对上述挑战,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制定了详尽的政策规划。1999年5月17日,公布了10多年来最彻底的银行业改革计划:取消外资在本地银行不可拥有40%以上股权的上限,银行股双轨制被废除;放宽符合资格离岸银行的新元贷款额上限,由原来的3亿新元,提高到l0亿新元,使掉期交易的资金流动性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2000年1月起,外资机构为新加坡投资者处理的最低交易额从原先的500万新元下调至50万新元;从2000年1月起,逐步放松对交易佣金的管制,各证券经营机构可自行决定佣金水平;鼓励外国证券进入新加坡,积极吸引外国公司到新加坡发行股票、债券及其他证券,并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同时,积极开发和发展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提高新加坡资本市场对东南亚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度。  

这些改革措施使新加坡金融体系从一个强调管制、注重风险防范的市场,演变成以信息披露为本、鼓励金融创新的金融中心,新加坡的离岸金融市场也从分离型市场向一体型市场过渡转型。  

与银行业改革同步进行的是积极推动基金管理业的发展。伴随着证券化程度的加深,基金业已经成为金融业一个新的生力军。新加坡政府意识到,新加坡要想在基金业谋求更高的市场地位,必须吸引更多国际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鼓励那些已经在新加坡的公司拓展它们的业务。  

为鼓励基金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推出两项措施:一是降低准入门槛,二是开放国内市场。在保持足够谨慎的前提下,新加坡降低了基金管理业的准入门槛:基金管理公司在新加坡申请投资顾问执照,以前的最低资本金要求是5亿新元,2003年已降至1亿新元。此外,原先要求基金管理公司的母公司管理的资产须超过50亿新元,2003年则降到10亿新元。与此同时,新加坡还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来发展基金管理业,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把更多基金(如养老基金等)分配给位于新加坡的私人基金管理公司。

转型~资产管理中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加坡在外汇交易和投资银行上的竞争力正逐步被香港以及上海所取代。基于这种认识,新加坡决定改变自己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定位,逐步从一个外汇交易和投资银行中心转变为一个资产管理、全球操作和风险管理的地区领导者。改变自身的定位,有利于在差异化和专业化上谋得更大的竞争力。  

2002年7月1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扶持基金业发展上再出重拳,允许海外基金在登记后直接进入新加坡本地市场零售,而原先这些基金只能面向海外客户,如果要销售给新加坡本国人,需要通过一种特殊管道,即新加坡人先购买一些政府特批的基金,再由这些基金向海外基金购买基金产品,手续异常繁杂。这项放开国内市场的举措立即得到了众多海外基金管理公司的认可。以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为代表的国外大的基金公司开始加大了进军新加坡零售基金市场的力度。  

目前,无论是以管理的基金数量衡量,还是以基金管理专业人才衡量,以基金为代表的资产管理已经成为新加坡最为成功的增长领域之一。  

回顾新加坡的国际金融中心之路,不难发现,新加坡能够成为今天世界上不可或缺的金融中心,有其偶然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必然性。这种必然性除了来源于新加坡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以外,还来自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新加坡政府卓越的执行力,新加坡政府这种卓越的执行力是其金融业强劲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动力源(爱股,行情,资讯)泉。后者或许更值得我们在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加以借鉴和学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